造價部 吳佳諾
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詩中,把峽區風光的雄奇秀逸,描繪得淋漓盡致。北魏酈道元曾在其書中寫道: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從古至今的文人墨客對三峽的贊美讓我對此次三峽之旅有了更多的期待。
8月24日清晨我們一行抵達了宜昌,緊接著,伴著盛夏的暑氣奔赴三峽。剛入景區,映入眼簾的是兩岸的山巒,連綿不斷,高低起伏。對三峽的初識,就從這綿延的高山開始。抬頭仰望,處處懸崖峭壁,頂峰在白云間穿行,像是為來探望它的旅客遮擋熾熱的陽光。
提起三峽,就不得不說說三峽的水了。坐在游輪上望去,水面猶如一塊碧綠的翡翠,晶瑩剔透,又仿佛是一面天然的鏡子,倒映著各種美景。俄傾,山風乍起,水面蕩起層層微波,令人心曠神怡。江水匆匆,碧水悠悠,江面白帆點點,山間碧草叢叢,空中云霞悠悠......比畫卷生動,比仙境美妙。云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端莊而嫵媚,凝重而輕盈。川江號子雄渾的音符和著湍急的江水,化成山之魂,水之韻,山襯托水,水依托山,三峽以它的方式向世間呈現出獨屬于它的嫵媚和雄壯。
三峽的美,不僅僅是外表,醉人的風景下更迷人的是它的內在。看吧,有多少文人曾游過這里,為這里題詩。既有“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瀟灑,又有“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繾綣,三峽的一花一樹,一草一木,山山水水,伴著吹拂的微風,向我們講述千年的輪轉.,亙古的傳說......
25日我們一行從宜昌乘車轉赴神農架。與宜昌市區的炎熱相反,我們感覺到了一絲絲的涼意,就連汽車玻璃也是涼絲絲的。在盤山公路上行駛四十多分鐘,就到了神農架的最高峰——神農頂。從山上往山腳下望去,植被的垂直變化十分明顯。自三峽七百里中山腳是闊葉林,山腰是針葉林,再往高處,草樹交錯。越往上,樹就越來越少,到海拔兩千六百多米的地方,就只剩下了各種各樣的草和大熊貓愛吃的箭竹,而到了山頂便也就只有草了,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高山草甸。
小龍潭、金猴嶺、原始森林、神農谷、眺望塔.....一路上風中夾著細雨,正當我們離開時雨點由小漸大,雨水騰起的霧氣,使神農頂的仙氣更加濃郁了。車行駛剛拐過一個彎兒,呵,天晴了,陽光明媚!一天的疲憊也隨著明媚的陽光一掃而空。聽說神農架還有野人,野人見到人會“嘖嘖嘖”地打招呼,可惜我們沒有見到。雖說有些遺憾,可正因為有遺憾才有下一次的期待。
人生最好的旅行,不外乎是你在一個陌生的地方,體會到一種久違的感動,得到再出發的勇氣。很多事情就像是旅行一樣,當你做出決定并邁出第一步的時候,最困難的那部分其實就已經完成了。衷心祝愿每一位在此后的一年中乘風破浪,再攀高峰!